疫情發生的這幾年,藥局最經常被問、甚至還出現缺貨的藥品應該就是【解熱鎮痛劑】,幾乎成了家家戶戶的常備用藥,不論是針對施打疫苗後緩解不適症狀,或是染疫的居家照護。
民眾會到藥局購買備用藥品來緩解身體輕微的不適症狀,例:頭痛、咳嗽,其中解熱鎮痛藥最常見,這類藥品種類非常多,針對不同病症及個別狀況差異,都有不同的選擇。
食藥署提醒,藥品是有分級的,學會正確選擇藥品是一重要課題,正確使用才能發揮療效,不然可能會危害健康。
- 處方藥(須由醫師開立處方才能使用) 例:高血壓、糖尿病用藥、抗生素
- 指示藥品(由藥師、藥劑生或醫師指示使用) 例:胃腸用藥、綜合感冒藥
- 成藥(民眾可以自行購買使用) 例:綠油精、萬金油、撒隆巴斯
一般解熱鎮痛藥主要分為二類,民眾務必先了解正確使用方式,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成分不適合與其他退燒藥合併服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建議飯後吃。
- 乙醯胺酚是最常使用的解熱鎮痛藥品,直接作用在腦部阻斷疼痛傳導,具有退燒、止痛作用,副作用不多、較不傷腸胃,主要經由肝臟代謝,大約半天就可以排出體外。喝酒時不能併服,以免對肝臟造成損害。服用乙醯胺酚不能與綜合感冒藥一起吃,因為大部分的綜合感冒藥、感冒藥水或退燒藥中含有乙醯胺酚,若二者同時服用,可能會有過量問題。
- 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是藥物類別總稱,主要透過抑制體內的環氧化酶(cyclooxygenase)達到消炎止痛作用,大部份是醫師處方用藥,但有少數藥品是經過醫師、藥師諮詢後可以自行購買,其中以伊普芬(ibuprofen)成分最常見。這類藥品雖然較乙醯胺酚類止痛藥多了抗發炎作用,相對也會增加腸胃道的副作用,若有長期使用需求或是腸胃道疾病者(胃、十二指腸潰瘍),務必先請醫師診治,建議飯後服用可以減少對胃腸道的刺激性,若有不適症狀應立即停藥並回診就醫。除此之外,腎功能不佳者也得謹慎使用。
正確用藥有助改善不適症狀,錯誤用藥可能危害健康,民眾用藥前得多留意或諮詢醫療專業相關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