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衛福部最新公告,在歐美國家已列為急救準則的低溫療法,自今(2015年12月1日)起,將列入健保給付範圍;適用症狀包括新生兒周產期缺氧缺血性腦病變及成人突發性心跳停止經急救後恢復心跳但無意識的患者。
台大醫學院副院長陳石池表示,這項政策是他在2012年,擔任台灣急救加護醫學會理事長期間,與陽明大學唐高駿教授擔任理事長重症醫學會兩個單位聯手所推動的,三年後終於得到健保局的認可,可以造福更多有需要的病患,是一項令人振奮與欣慰的發展。現任國立陽明醫學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唐高駿教授也表示,低溫療法己經醫界証實對於急救後腦神經創傷的預防有其療效,可以降低病患成為植物人的風險。而健保開始給付即是官方認可,將可減輕有需要的病患及家屬負擔,讓醫界可以在無經濟考量的前提下,搶救更多生命。
據了解,國內目前共有包括貼片式、血管內式及太空包式等數種。11月28日,受到多數醫院推荐的貼片式的北極日低溫療法原廠,美商巴德台灣分公司及代理商吉富貿易公司,在台北艾美寒舍酒店,邀集北部地區超過100位,來自台大、榮總、馬偕、長庚、三總、新光、雙和、亞東、萬芳及國泰、北醫、慈濟、衛福部桃園醫院及北市聯醫等教學與區域醫療院所的急重症與加護病房專科醫師,共同宣佈這項消息,並邀請台大及林口長庚醫師發表專題報告。
林口長庚新生兒加護病房主任江明洲醫師表示,生產窒息的原因包括胎兒窘迫、臍帶繞頸、子宮破裂或是孕婦發生心跳停止等因素。因周產期窒息發生缺氧缺血性腦病變,特別是重度腦病變,易導致新生兒死亡,就算搶救成功,也可能發生腦性麻痺、發展遲緩、視覺或聽覺障礙等後遺症。
新生兒低溫療法,包括全身低溫及頭部低溫法。透過貼片等方法,將嬰兒體溫維持在攝氏33-34度,維持72小時,之後以每小時約0.5度的速度回溫。藉由低溫療法,能降低嬰兒代謝率、維持腦部能量保存,因此可以降低死亡率,減少存活者發生嚴重腦性痲痹及神經發展異常,並能減少發生嚴重視覺障礙的後遺症。
台大醫院急診部主治醫師同時也是醫學院教授的黃建華表示,低溫療法在歐美國家已是急救過程的必須建議事項,在病人心跳停止後一旦因實施急救而恢復心跳血壓,就要立即施予,而且要在短時間內就讓病人體溫降低並維持在目標溫度,例如攝氏33度左右,減少腦部耗氧量,降低因為心跳停止過程中所造成失去意識之腦部傷害,再同時對病人的發生心跳停止病因進行醫治,這個時間大約三天左右。一旦病人度過危險期,可以開始回溫時,回溫速度約為1小時回溫0.25度,在6到12小時內回復正常體溫。此時應該注意回溫速度需穩定且不宜太快,以免產生不良影響。
參考資料:http://goo.gl/5OSR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