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沙門氏菌、黴漿菌等抗藥性增 活越長 用藥越多 醫籲抗生素「降階」、「停用」要貫徹
抗藥性細菌成為全球威脅,近年國內面臨沙門氏菌、大腸桿菌、黴漿菌、淋球菌等抗藥性增加的情形。感染科醫師警告「出手越重、反作用力越大」,越大量使用抗生素,造成抗藥性的機會就越高,尤其台灣高齡人口眾多,累積使用的抗生素種類和次數越多,更容易出現抗藥性。
林口長庚醫院內科部感染醫學科教授級醫師黃景泰指出,抗生素有很多副作用,長期使用可能導致腹瀉、腸胃不適、噁心嘔吐;當過度或不當使用抗生素,就可能產生抗藥性,須使用更後線藥物,最後導致病人無藥可醫,且出手越重、反作用力越大,越大量使用抗生素,造成抗藥性的機會就越大。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馬偕醫院兒科部主任紀鑫表示,抗藥性增加原因眾多,主要是環境因素,外來菌種越來越多,在社區中慢慢累積所致;台灣面臨的問題是老年人口多,活越久、使用抗生素的種類和次數越多,自然容易出現抗藥性。
紀鑫舉例,患者因為尿道感染就醫,如果剛好感染的是有抗藥性的大腸桿菌,但起初並不知道,因此醫師通常會先使用第一線抗生素,等到細菌培養結果出爐,才會改選第二線抗生素,可能讓治療時程延長,住院天數增加,或是看2、3次門診才改善。
黃景泰表示,病人情況危急時,醫師第一時間都會讓病人使用抗生素,但若每次都覺得需要使用,而無節制地開立,就會造成過度使用。他強調,必須在兼顧病人安全、減少抗藥性產生、節省醫療資源三前提下,貫徹「降階」、「停用」兩大目標,以減少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
黃景泰指出,剛開始可能會使用較多、較強的抗生素,但等病人病情穩定,就應減少用量;一般抗生素只需使用14天,有時醫師卻會開到15、16天,甚至一直用下去,覺得比較安全,但其實對病人並不好,該停藥時就應停藥。
此外,紀鑫也提醒患者,每種抗生素都有固定的療程,一天吃幾次、總共吃幾天等,如果隨便停藥或減量,導致血中藥物濃度不足,就如同煮飯火候不夠、中間熄火就會煮不熟,細菌就可能繼續作亂,無法除根。
Ref:2024/09/25 中國時報